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免疫/抗血管生成耐药后如何选择?真实世界研究验证安罗替尼后线治疗获益
发布时间:2025-04-01
在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中国生物制药1类创新药安罗替尼的两项真实世界研究成果重磅亮相。AN-BELIEF与AN-IMPACT研究分别揭示,在贝伐珠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经治实体瘤患者中,安罗替尼单药/联合治疗均有阳性结果,在这两类群体的治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AN-BELIEF研究:真实世界中既往贝伐珠单抗治疗对安罗替尼治疗实体瘤疗效的影响[1]
贝伐珠单抗为经典抗血管生成药物,其获得性耐药导致的治疗瓶颈是临床一大痛点。安罗替尼凭借独特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与贝伐珠单抗形成机制差异。临床前研究进一步揭示,安罗替尼可通过下调RGC32或抑制TGFβ1通路来逆转贝伐珠单抗耐药。因此,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探索既往接受过贝伐珠单抗治疗的中国实体瘤患者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由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牵头的AN-BELIEF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期间中国6家医疗机构的746例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数据。研究数据显示,安罗替尼单药在贝伐珠单抗经治组(中位PFS 6.4个月)与未使用贝伐珠单抗组(7.5个月)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334),提示贝伐珠单抗耐药后使用安罗替尼仍可能有效,既往抗血管治疗史未影响后续安罗替尼疗效。
贝伐珠单抗经治患者中,安罗替尼联合治疗组(中位PFS 6.4个月)较其他非抗血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组(5.2 个月)显著延长PFS(P=0.048),安罗替尼单药组(5.8个月))较其他非抗血管TKI治疗组(5.2 个月)PFS得到延长,表明安罗替尼联合治疗可能会为贝伐珠单抗经治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2.AN-IMPACT研究:真实世界中安罗替尼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经治实体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2,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耐药已成为实体瘤临床管理的重要挑战。安罗替尼作为新型多靶点TKI,除抑制血管生成与增殖信号通路外,临床前研究揭示其可通过调控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逆转ICIs耐药。
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亚进/商昌珍教授牵头的AN-IMPACT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期间在中国6家医疗机构收治的911例ICIs经治实体瘤患者数据,覆盖非小细胞肺癌(59.2%)、肝细胞癌(23.1%)、食管癌(7.1%)、胃癌(6.5%)、宫颈癌(3.3%)和子宫内膜癌(0.9%)。
研究数据显示,安罗替尼单药/联合治疗组(中位PFS 7.9个月)相较于未使用抗血管生成TKIs的其他治疗组(6.2个月)的中位PFS得到延长(P=0.039)。在接受安罗替尼单药/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过敏(9.7%)、胃肠道事件(8.6%)、出血(7.7%)和手足综合征(5.6%)。对于NSCLC患者,安罗替尼单药/联合组和其他治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8个月和8.3个月,不良事件谱与整体人群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安罗替尼在ICIs经治实体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联合治疗方案可能带来额外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 Wang J, et al. ELCC 2025. 50P.
[2] Shang C, et al. AACR 2025. 5964/24P.
[3] Dong Y, et al. ELCC 2025. 39P.
声明:
1.新闻稿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阅,非广告用途。
2.本公司不对任何药品和/或适应症作推荐。
3.本新闻稿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若您想了解具体疾病诊疗信息,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中包含若干前瞻性陈述,包括有关【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的临床开发计划、临床获益与优势的预期、商业化展望、患者临床获益可能性,以及潜在商业机会等声明。“预期”、“相信”、“继续”、“可能”、“估计”、“期望”、“有望”、“打算”、“计划”、“潜在”、“预测”、“预计”、“应该”、“将”、“拟”、“会”和类似表达旨在识别前瞻性陈述,但并非所有前瞻性陈述都包含这些识别词。这些前瞻性陈述为公司基于当前所掌握的数据和信息所做的预测或期望,可能因受到政策、研发、市场及监管等不确定因素或风险的影响,而导致实际结果与前瞻性陈述有重大差异。请现有或潜在的投资者审慎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不可完全依赖本新闻稿中的前瞻性陈述,该等陈述包含信息仅及于本新闻稿发布当日。除非法律要求,本公司无义务因新信息、未来事件或其他情况而对本新闻稿中任何前瞻性陈述进行更新或修改。